近日,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集团再次成为舆论焦点。曾经的中国首富,如今却陷入了债务泥潭如何炒股,一场商业地产的“拆弹游戏”正在上演。昔日辉煌的万达广场,如今成了债务重压下不得不出售的资产,而这一切,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: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
一、王健林的万达“神话”是如何走向坍塌的?
曾经,万达是中国商业地产的标杆,王健林更是中国首富的代名词。8年前,也就是2017年,万达拥有200多座广场,正处于巅峰时期。那时候,谁能想到,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在短短几年内陷入泥潭?
但回过头看,万达的模式其实埋下了隐患。
万达的扩张速度堪称疯狂。仅在2021年五一假期,万达广场吸引了1.4亿客流,创造了111亿元销售额。然而到了2025年,广场数量虽然增加到513座,但客流却减少了近千万人次,销售额更是暴跌了51亿元。
这说明,万达的“靠规模取胜”已经行不通了,市场正在对这一模式说“不”。
更严重的是,万达的负债雪球越滚越大。截至近日,万达的短期借款暴增了190%,达到38.9亿元,长期借款突破千亿大关,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。今年前4个月,又新增了80亿元的股权冻结。
债务的压迫,让王健林不得不卖掉核心资产,近两年已经三次出售万达广场,总计超过126座。
二、债务重压下的万达如何炒股,正在上演“拆弹游戏”
这次万达打包出售48座广场,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。买方是太盟投资联合腾讯、京东、阳光人寿等机构共同接盘,其中太盟注资50亿元作为风险资金,银团贷款300亿元,剩余150亿元通过夹层融资完成。
这已经不是太盟第一次出手“救场”了。早在2024年3月,太盟曾联合中东资本向万达的轻资产平台注资600亿元,但由于债务纠纷,这笔钱迟迟无法到位。现在,万达必须先解决股权冻结问题,才能让战投资金到位。
而解决股权冻结又需要大量现金,形成了一个死循环。
更雪上加霜的是,2024年10月,万达遭到三家债主的180亿元债务追讨。永辉超市起诉万达要求支付36.39亿元尾款,苏宁易购发起仲裁追讨50.4亿元回购款,还有融创的95亿元索赔。这些债务,让王健林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资金调度表,思考哪些债务到期了,哪些资产可以变现。
但问题是,卖掉48座万达广场意味着每年至少损失20亿元的稳定租金收入。这样的买卖,表面上看是止血,实际上却是亏本的买卖。但不卖也不行,因为资金链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三、从“全球买买买”到“卖卖卖”,王健林的海外梦也碎了
万达的困局不仅局限在国内,王健林的海外资产也在逐步出售。早年间,万达曾高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、英国圣汐游艇等海外资产,试图打造一个全球化的商业帝国。然而,这些资产如今成了负担。
今年4月,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以24.97亿元卖给了同程旅行,这笔交易让王健林套现了15亿元。除此之外,万达还陆续出售了其他海外资产,试图通过“断臂求生”来缓解债务危机。
从“全球买买买”到“卖卖卖”,王健林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。这不仅是万达的困境,也是中国商业地产的缩影。电商的崛起、消费习惯的改变,让传统购物中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。
现在,商业地产拼的已经不是规模,而是如何活得更久。
四、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
万达的今天,很可能就是很多同行的明天。商业地产这个行业,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变革。电商的崛起让线下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大大降低,消费者的习惯正在改变。
那些靠杠杆快速扩张的企业,正在苦苦挣扎。
王健林的困境,实际上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困局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,能否突围,关键在于资产处置是否顺利,以及债务重组是否科学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靠杠杆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未来的商业地产注定会更加残酷。
王健林还能走出困境吗?也许,他自己也无法给出答案。但这场商业地产的“大考”,注定会改变行业的格局。
你怎么看?如何炒股
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